将本账号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这份文件不只是一份“发展清单”,更是未来5年中国经济从“稳增长”向“高质量”进阶的“行动蓝图”——既要接住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接力棒”,还要在科技突围、内需提振、开放升级等关键战场突破攻坚。今天我们一起拆解这份规划里的“干货”。
栏 目 | 宏观经济与政策

“十五五” 的特殊身份
要聊规划里的机会,得先明白它的“定位”。“十五五”不是孤立的5年,而是连接“现在”和“2035远景”的“桥梁期”,有两个核心目标必须扛住:
1. 增速要“稳住”:按照2035年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测算,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得达到4.4%左右。这意味着“十五五”不能“掉链子”,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合理区间。
2. 环境要“适应”:和“十四五”比,现在的发展环境变了——科技有了突破但需要“落地”,金融周期在调整,国际地缘冲突也更频繁。所以规划里特别强调“供给侧创新要规模化”“内需要当主角”“开放要更自主”,都是对着这些新变化来的。
从“任务排序”和“关键词出现频率”也能看出新重点:产业首次取代科创成为“第一任务”,开放、民生的位置也往前挪了;“科技”“产业”“现代化”“消费”“需求”这些词出现得更频繁,说白了就是“既要把实体根基扎牢,也要把内需潜力挖透”。

科技+ 产业:破卡脖子
规划里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最前面,核心就一个逻辑:既要“效率”,也要“安全”——不能再让关键领域被“卡脖子”,也不能让产业链“断链子”。具体怎么干?分了“三条赛道”:
1. 传统产业:不是“淘汰”,是“升级”
很多人觉得传统产业“过时了”,但规划明确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像矿业、冶金、化工、纺织这些咱们本来就有优势的产业,要做的是“巩固全球分工地位”——比如化工产业往“高端材料”转,纺织业往“绿色智能”升级,把“老本行”做得更有竞争力。
2. 新兴产业:要“壮大”,更要“落地”
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这些“当红赛道”,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要“规模化发展”。比如低空经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无人机物流、短途载人飞行的场景落地;新能源领域,除了光伏、风电,还会往“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延伸,让产业链更完整。
3. 未来产业:要“布局”,更要“抢先机”
规划里新增了两个“新方向”——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再加上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这些都是“下一个10年的科技制高点”。比如脑机接口,未来可能帮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核聚变能一旦突破,就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现在提前布局,就是为了不落后于人。
科技攻关也有“新打法”:用“超常规措施”啃硬骨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这些“卡脖子”领域,要“全链条攻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都打通;还会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解决“实验室样品变产品”的难题,让科技成果不再“躺实验室”。

内需消费:敢花愿花
现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内需为主导”,规划里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要明显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得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相当于“既要把好东西摆上台,也要让大家有钱买”。
供给侧:让消费“有得选、更方便”
1. 放宽准入,让更多优质服务进来:比如健康、教育、医疗这些领域,会允许更多机构参与,比如民营医院、高端教育机构,大家能有更多选择。
2. 配套跟上,解决“消费痛点”:政府会把更多投资放在“民生配套”上——比如建更多社区医院、托育中心,景区加建停车场,小区装更多充电桩,甚至建私人飞机停机坪、游艇码头,让“想消费”的人“能消费”。
3. 升级供给,推“好产品”:会用贷款贴息、再贷款这些工具,支持养老、文体等服务消费;还会推“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比如更环保的家电、更智能的汽车,让消费“提质”。
需求侧:让大家“有钱花、没顾虑”
1. 稳就业、涨工资:规划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还会完善工资制度——比如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定期调最低工资,缩小工资差距,让低收入群体“有钱花”(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其实更强)。
2. 补民生,减负担:教育、养老、医疗这些“花钱大头”,会有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提高个税抵扣标准(比如养孩子、赡养老人能抵扣更多税),甚至发育儿补贴,让大家“敢花钱”,不用总想着“留钱防病、留钱养老”。
3. 解限制,释放消费潜力:会清理“不合理限制”——比如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住房限购可能放宽;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大家能有更多时间出去旅游、消费,不用再“扎堆过节”。

开放升级
制度型开放
和“十四五”比,“十五五”的“开放”位置更靠前,还加了“积极”二字,变成“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核心逻辑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且更注重“安全”和“自主”。
开放重点:服务业、贸易、金融“三管齐下”
1. 服务业开放是重点:会进一步开放金融、物流、医疗等服务业,比如允许外资更多参与银行、证券业务,让国内服务业“跟国际接轨”。
2. 贸易要“平衡、创新”:不只是“多出口”,还要“进出口平衡”;会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比如跨境电商会更便利,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绿色产品”出口会更支持。
3. 金融开放有“新动作”:过去提“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次直接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明确要“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为什么?因为现在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还不到3%,但中国GDP占全球17%,明显不匹配。未来会推动“国内资金走出去”(比如支持企业海外投资)、“海外资金走进来”(比如设国际板,让外国企业来A股融资),还会利用香港市场做“先行先试”,让金融开放更安全。
现在搞金融开放还有“好时机”:美元汇率在高位,人民币汇率在低位,不用担心“人民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而且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份额已经涨到7.3%,越来越多国家愿意用人民币做生意,基础越来越好。

绿色转型:做实碳达峰
“十五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规划里的绿色转型措施更具体、更刚性,主要有四个方向:
1. 煤炭、石油要“达峰”:不再是“严控煤炭增长”,而是明确“推动煤炭、石油消费达峰”。比如煤电会“统筹保供和减排”,石油会更强调“原料属性”(比如用来做化工产品,而不是单纯烧燃料)。
2. 碳排放“双控”换思路:过去是“能耗双控”(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现在改成“碳排放双控”——以强度控制为主(单位GDP碳排放降低),总量控制为辅,而且“碳排放强度降低”会成为约束性指标,更聚焦“减碳”本身。
3. 全国碳市场“扩容”:分两步走——2027年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变成“温室气体减排主渠道”。简单说,就是让高排放企业“花钱买排放权”,倒逼它们减排,同时给低碳企业“赚钱机会”。
4. 绿色消费“扩空间”:会用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比如买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可能有更多补贴,还会推“绿色生活场景”,比如社区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让“绿色”从“企业责任”变成“大家的日常”。

资本市场:撑实体经济
规划里对资本市场的定位很明确:“提高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功能”,简单说就是“既要帮企业融到钱,也要让投资者赚到钱”,最终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新质生产力”(比如科技、高端制造)。
未来资本市场会有三个方向的改革:
1. 融资端:更支持“硬科技”:会进一步深化注册制,让更多科技企业、创新企业能上市融资;还会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减少企业对“贷款”的依赖,降低融资成本。
2. 投资端:让投资者“敢投、能赚”:会完善退市机制,把“差公司”清出去,减少“踩雷”风险;还会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比如养老金、保险资金),让市场更稳定,投资者能有长期收益。
3. 服务端:更匹配“新需求”:会针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特点,设计更灵活的融资工具,比如科创板、北交所会有更多支持政策,让“硬科技”企业不用再“为钱发愁”。
从历史规律看,五年规划期间资本市场“涨多跌少”,而且“规划重点支持的行业”往往表现更好。结合这次“十五五”的方向,数字科技(AI+、6G)、空间经济(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高端制造(具身智能、固态电池)、内需消费(新消费、服务消费)、生物科技(创新药、智慧医疗)这些领域,值得长期关注。
最后总结:未来5年,经济的“关键词”是“突破与平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平衡:
1)科技与产业的平衡: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让科技落地成产业;
2)内需与外需的平衡:以内需为主导,但不放弃外需,用更高水平开放对接全球;
3)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既要追求经济增长,也要保障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
4)增长与民生的平衡: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
对于投资者、企业或者普通大众来说,看懂这些方向,就能更清晰地把握未来5年的“机会窗口”——无论是创业、投资,还是职业选择,跟着这些“核心战场”走,大概率不会偏离大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最终解释权归本账号所有。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不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等负责,读者依据文章内容行动产生的风险与后果自行承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