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强心剂:国资买壳为何从“高光时刻”走到“黯然退场”?

2025-09-25 20:29:00

1

 

国资买壳,曾被视为资本市场的“强心剂”,是盘活国有资产、推动产业升级的“妙手”。然而,近年来,青岛中程、东方网力等国资买壳的公司纷纷退市,这一现象不仅令人唏嘘,更引发了市场的深思。国资买壳,为何会从“高光时刻”走向“黯然退场”?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栏 目 | 并购情报站

8
青岛中程

国资入局:海外资源的“诱惑”

青岛中程(曾用名:恒顺电气、恒顺众昇)的故事,始于对海外资源的“淘金梦”。2014年,公司通过收购印尼SMI煤矿项目,开启了海外资源开发之路。然而,这一“淘金梦”很快被现实击碎。2017年,公司因印尼政府政策调整,采矿权证被撤销,海外项目陷入停滞。此后,公司又因财务造假等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2年被坐实连续六年财务造假,2024年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9

 

国资“接盘”:无奈的“背锅侠”

2015年起,青岛国资开始“接盘”青岛中程。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国资累计对青岛中程投入超过42亿元,包括股权收购的34.13亿元以及豁免的8.5亿元债务及利息。然而,国资的进入并未能挽救公司于水深火热之中。2023年,公司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36,521.44万元,2024年期末净资产为负,且连续三年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审计报告。2025年5月6日,因2024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10

青岛中程 财务数据

2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复金汇并购研究院

 

问题剖析:尽职调查不足与管理不善

青岛中程的退市,表面上是财务造假和海外项目失败,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国资在买壳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尽职调查不足,国资在收购时,对海外项目的复杂性缺乏充分评估,过度依赖“资源神话”,忽视了当地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其次,管理不善也是关键因素,国资进入后,未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公司内部治理混乱,财务造假等问题频发,最终导致公司走向退市的深渊。

 

640

东方网力

国资入局:接盘“烫手山芋”

东方网力的故事同样令人唏嘘。2019年,四川国资接手东方网力,试图通过国资背景挽救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然而,国资的进入并未能改变公司的命运。2020年和2021年,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两年巨亏超40亿元。公司还存在巨额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问题,内部控制形同虚设。2024年,公司因2023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最终被深交所拟决定终止上市。

东方网力 财务数据
11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复金汇并购研究院

 

问题剖析:决策失误与整合困难

东方网力的退市,背后反映出的是国资在决策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决策失误,国资在接手时,未能充分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对公司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整合困难也是关键因素,国资进入后,未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公司内部治理混乱,管理层频繁更换,战略方向不稳,最终导致公司走向退市的深渊。

 

2

国资买壳退市的深层次原因

尽职调查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国资买壳过程中,尽职调查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国资机构通常更注重政策导向和战略目标,而对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识不足。卖壳方往往掌握更多信息,可能会夸大自身优势,隐瞒潜在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国资在尽职调查时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目标公司的真实价值和风险。

 

管理不善:文化差异与激励机制的“冲突”

国资进入企业后,往往面临管理不善的问题。国资机构通常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而企业则需要灵活的市场机制。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国资在进入企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国资机构内部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也可能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导致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

 

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与经济周期的“双重夹击”

国资买壳的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以零售行业为例,人人乐在国资接手后,依然难以抵挡电商和新零售模式的冲击,最终因经营不善退市。此外,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对这些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经济下行期间,企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国资的注资也难以扭转乾坤。

 

12
4

国资买壳退市的行业影响

对国资自身的冲击

国资买壳后退市,不仅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还对国资的声誉和公信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以新余投控为例,其在*ST奇信上的巨额投资面临打水漂的风险,这无疑给国资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压力。同时,这种失败的案例也让市场对国资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产生质疑,影响了国资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13

对中小投资者的伤害

国资买壳的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退市意味着中小投资者的损失。许多投资者曾笃信国资背景的公司不会有退市风险,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比如*ST奇信,即便负面消息不断,公司股价在2022年第三季度还是经历了一波非理性炒作。最终,随着股价大跌乃至退市,这些“击鼓传花”的投资者付出了高额“学费”。

 

14

对资本市场的警示

国资买壳后退市的现象,也给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这表明,无论企业背后是否有国资背景,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同时,这也提醒投资者,不能盲目依赖企业的“国资光环”,而应理性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和发展前景。

 

5

如何避免买壳后退市悲剧

谨慎决策,做好尽职调查

国资在买壳前,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充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和风险。要摒弃盲目乐观的心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等因素,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尽职调查是国资买壳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资机构需要建立专业的尽职调查团队,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合规性、市场竞争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国资机构还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独立的评估意见,确保尽职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强化管理,提升专业能力

国资进入企业后,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管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注重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培养,避免频繁更换管理层导致企业战略的不稳定。管理能力是国资买壳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国资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能够高效运营。此外,国资机构还需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聚焦主业,避免盲目多元化

企业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国资在推动企业转型时,应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而应聚焦主业,深耕细作,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多元化战略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分散风险,但在实践中却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国资买壳的企业大多处于传统产业,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资机构需要避免盲目跟风多元化,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监管,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国资买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问题,必须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国资买壳行为的全过程监督,从决策环节到运营过程,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问责,防止国有资产因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而流失。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国资买壳行为的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监管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国资机构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国资机构在买壳过程中能够依法依规操作,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优化治理结构,提升企业透明度

国资买壳后,必须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透明度。国资机构应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分工,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要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化解风险

国资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买壳后的企业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通过定期的财务审计、内部控制评估和市场环境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例如,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国资机构可以提前介入,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方式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面临市场冲击的企业,国资机构可以协助企业调整战略,优化业务布局。

 

注重企业文化融合,提升团队凝聚力

国资买壳后,往往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团队和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国资机构应注重与原企业管理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尊重企业的原有文化,同时引入国资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举办培训、团队建设等活动,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企业在国资进入后能够平稳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

 

16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国资机构可以在买壳过程中更加谨慎、科学地决策,有效提升管理能力,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防范风险,从而避免国资买壳后的企业因管理不善、风险失控等问题而退市,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国资买壳后退市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国资运作模式的深刻反思。你们认为,国资在买壳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又该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建议!

 

15

立即咨询

联系人:曹老师 固话:021-55050081 手机:18017587979(微信同号)

  • 您的姓名*

  • 公司名称*

  • 您的职位*

  • 手机号码*

  • 您的诉求*

  • 立即咨询